雖然天氣仍熱,秋裝卻已占據(jù)了商場的大半江山,可與夏裝打折促銷的火爆程度不同,新款秋裝反倒是問的多買的少。一件品牌花紋衛(wèi)衣,今年的標價為898元,而去年相同的款式只有700多元,漲了近13%。原來,不少品牌秋裝和去年相比,一些面料、款式基本相同的單品,價格均有提升。
個別品牌漲35%
在4月份結束的眾多泉州服裝企業(yè)秋冬產品訂貨會上,已經可以看到服裝漲價的信號。從訂貨額上看,許多服裝生產企業(yè)訂貨成績單突飛猛進,然而訂貨額的上漲,并非量價齊漲,企業(yè)業(yè)績上漲很大程度上是由產品漲價推動。
多數(shù)業(yè)內人士分析,今年品牌服裝的平均漲幅至少在20%以上,而至少有兩家一線品牌服裝的內部人士私下透露道,其品牌售價漲幅在30%以上,某些處于品牌上升期的品牌漲幅高達35%。
年初高棉價傳導
面對價格水漲船高的新款秋裝,很多消費者不禁皺起了眉頭:“記得去年就是因為棉價漲得太厲害,秋冬裝都漲了不少。今年棉價不是降了嗎?怎么服裝還在不停地往上漲呢?”
對此,業(yè)內人士稱,把棉花“變”成服裝,有個價格傳導過程。棉花收上來后,先由紡紗廠將其紡成棉紗,再由布廠將其織成布,印染廠進行印染,最后再賣給服裝企業(yè)加工,一般需要三四個月。也就是說,現(xiàn)在做出來的衣服,用的最早也是今年春天的棉花。而且,這半年人工、運輸?shù)瘸杀疽苍谠黾樱b漲價是必然的。一服裝店銷售人員也表示,服裝價格年年都漲,接下來,隨著衣服布料加厚,用料增加,價格肯定還會有所上漲。
訂貨風險增加
“單品利潤大幅提升,但現(xiàn)在市場總量并沒有明顯增長。恰恰相反,消費者有可能會因為價格的上漲,減少購買秋冬季服裝的數(shù)量,這中間的風險難道都要由我們這些代理商來承擔嗎?”在石獅一品牌服裝企業(yè)的訂貨會上,來自安徽的代理商陳先生抱怨。
“服裝行業(yè)內有這樣一個規(guī)則,制造成本漲25元,到了零售終端就要漲100元,一般是翻4倍。也就是說,100元中,除了應對制造成本漲價的25元,再扣除租金、管理成本的上漲以及通脹預期,至少也還有50元左右,是由品牌企業(yè)納入囊中。”業(yè)內人士林先生透露。
“即使原材料成本、人工成本的高漲會帶來制造成本高漲的壓力,也并不足以使零售價上漲30%。”代理商表示,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大幅漲價,更無法接受投入更多成本開店以支撐這種漲價,因為,他們最終還要承受著巨大的資金流、庫存壓力。